赣榆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隶属山东抗日根据地滨海区,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曾长期驻在这一地区。赣榆有一座全国闻名的抗日山烈士陵园。是1941~1944年间,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和滨海区抗日军民在抗日战争的硝烟烽火中,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边战斗,一边动工为抗日烈士修建的大型陵园。其建园时间之早、规模之大、条件之艰苦、影响之深远,均为国内之最,堪称山东敌后抗日战场的一大奇迹。
抗日山烈士陵园依山而建,总面积24万平方米,上下8个坡段,363级台阶;墓区内筑有751座烈士坟茔,安葬着800余位烈士的忠骨,9座大型纪念建筑物上镌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陵园内不仅安葬着八路军抗日烈士,也安葬着新四军抗日烈士;不但建有中国抗日英烈的纪念碑,也建有外国抗日英烈的纪念碑。这在国内抗日烈士陵园中是不多见的。抗日山烈士陵园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抗日山烈士陵园共有8个坡段,几乎每个坡段的纪念建筑物上都有我国著名军旅书法家武中奇先生书写的碑铭、碑文或烈士名录。这是怎么回事?是机缘巧遇,还是另有鲜为人知的"传奇"?
据《抗日山志》记载:“1941年3月19~26日,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与山东纵队2旅联合举行青口战役,歼日伪军1600余人,扩大了滨海抗日根据地,控制住柘汪海口,打通了滨海区与胶东、华中等抗日根据地的海上联系。滨海军民在胜利的喜悦中,更加缅怀为抗战而牺牲的战友,特别是青口战役中的十八勇士,因而提出建立抗日烈土纪念塔的建议。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党委经反复研究,决定建立抗日烈士纪念塔。政治委员符竹庭亲自踏勘选址,跑遍滨海区赣榆、莒南、临沭3县边界山区,最后选中赣榆县第四区谷阳乡马鞍山颠。旅政治部抽调柴川若、刘宗普为建塔工程负责人,从日军侵占的某市请来杨工程师进行设计和技术指导,碑文和烈士英名录由原山纵9支队1团团长武中奇书写,石工由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选调,壮工由各部队派人担当。……"
抗日山原名马鞍山,因山顶有一巨石,形似马鞍,故名马鞍山。1944年7月7日建成抗日烈士陵园后,改名抗日山,是我国惟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
抗日山上第一座烈士纪念建筑物是"抗日烈士纪念塔",塔铭、序文、烈士名录均为武中奇先生书写。这是武中奇先生第一次在抗日山上留下的墨宝。前方战事正酣,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团长怎么会到马鞍山上写碑文呢?
01
据史籍记载和当年参加建塔的老同志回忆:
1941年7月7日,抗日烈士纪念塔破土动工,参加施工的石匠和部队派出的战士们不分寒暑,日夜奋战在工地上,驻在马鞍山附近朱樊、蛟龙湾等地的中共山东分局和115师部,也经常组织机关人员和党校学员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工程进度很快。纪念塔要写碑文时,教2旅政治部从方圆几十里请来了几位擅长书法的老秀才和私塾先生,摆开文房四宝请老先生们帮助撰写塔铭和碑文。设计中的纪念塔高14米,边长1.4米,每个字约1米见方,写起来十分见工夫。几位老先生各自写了几遍,不是呆板无形,就是有形无神,还有的根本就下不了笔。那些被请来的秀才、先生书法水平都很高,在当地名气也很大,但直接在这么高大的石碑上写榜书,都是生平第一次。虽然人人都很卖力气,但写的总是不尽人意。
02
恰巧那天山东纵队政委、山东战工会主任黎玉和115师政治部主任肖华带领部分机关人员在工地上参加义务劳动,见此情况,黎玉就说:“我推荐个人吧,我们山纵有一个团长武中奇,毛笔字写得很好,现在就在山下不远处的新集村山东分局党校参加学习,不妨可以叫来一试。"
03
很快,接到命令的武中奇就骑马赶到建塔工地,听说是为抗日烈士纪念塔书写铭文,二话没说,转身就去找斗笔,可找来找去,桌上的笔都嫌小。斗方榜书,没有称手如意的大斗笔怎么写,也是武中奇艺高胆大,胸有成竹,他让战士们找来苘麻,扎起来,用刺刀削去外皮,连撸带削,不一会一支天字第一号的大斗笔就制作出来了。好一个武中奇,只见他双目微闭,凝神屏气,心中打好腹稿,然后蘸墨挥毫,笔走龙蛇,不大工夫,塔铭已就。上款题:"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第百十五师教导第二旅";中间塔铭为:"抗日烈士纪念塔";下款署:“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七月七日(抗战第五週年纪念日)"。
04
武中奇大笔一挥,字字珠矶,颜骨柳筋,遒劲刚健,头角峥嵘,气势浑厚,在场之人,无不称奇。就连那些秀才、先生也大开眼界,连声称赞:“怪不得共产党能得天下,能人就是多,上马能打仗,下马能写字,不得了,不得了!"直至今日,武中奇在抗日山上写碑文的传奇仍被老区人民啧啧称赞,这也是抗日山烈士陵园讲解员津津乐道,逢人必讲的段子之一。
抗日烈士纪念塔上烈士名录 抗日烈士纪念塔上序文
武中奇在马鞍山上为"抗日烈士纪念塔"书写铭文,技压群芳,一炮走红,接着又在纪念塔上书写了1500多字的序文(内容附后)和近2000位烈士的英名。自此,与抗日山烈士陵园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来,不论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不论烽火岁月还是和平年代,武中奇都是满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为抗日山烈士陵园默默地无私奉献,书写了近万字的碑文和烈士名录。
1942年7月7日,抗日烈士纪念塔如期完工,8月2日举行落成典礼。山东党政军领导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了落成典礼。会后,在纪念塔前合影留念。
(照片八:抗日烈士纪念堂与续塔)
1942年春,在抗日烈士纪念塔即将落成之际,教2旅政治部又从文件箱中找到一本烈士花名册,为使烈士英名不被淹没,能与青史并传千古,在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后,又在陵园第七坡段动工兴建续塔和纪念堂、纪念碑。续塔南面铭文为"烈士英名垂千古",东面为续序,西面为烈士名录,北面为朱总司令所作《抗战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诗(诗文附后);纪念堂东西走廊两端各有一通长碑,为新发现烈士之英名录。塔铭、续序、朱总司令诗文及烈士英名均为武中奇书丹。
陵园第六坡段有一座榴弹炮型的"滨海军区抗战烈士纪念塔",除塔基部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长杨希文亲笔题写的挽词外,镌刻在高大的炮筒上的铭文,以及1942~1943年内的战绩和烈士英名,均出自武中奇的手笔。
陵园的第五坡段为中共滨海区书记、滨海军区政委符竹庭烈士墓。墓的东面是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华撰文,武中奇书写的《挽词》:“十六年的革命生活,未曾有一日放下杀敌武器,历尽险山恶水,万里长征,艰苦奋战,坚持敌后,其忠于人民革命事业,弥久愈坚;果敢顽强,英勇壮烈;确是我黄帝子孙,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陵园第四坡段为国际友人汉斯.希伯纪念碑。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著名作家兼记者汉斯.希伯1941年9月从华中抗日根据地到达山东滨海区,与朱瑞、陈光、罗荣恒、黎玉等山东领导人会见并随军采访,撰写了大量文章,向全世界报道了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事迹。11月30日在沂南大青山反"扫荡"中壮烈牺牲,遗体就地安葬在沂南獾子沟。1944年7月7日,八路军山东军区在马鞍山上为汉斯.希伯建成一座子弹型的纪念碑。纪念碑南面上款为:“中华民国卅三年七月七日(中华民族抗战七周年纪念日)”;中间铭文为:"国际友人希伯同志纪念碑";下款署:"山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立"。纪念碑北面为罗荣桓、黎玉、肖华所题挽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碑文、挽词均为武中奇书丹。
陵园第三坡段是小沙东海战烈士冢。1943年3月17日,新四军3师赴延安学习的干部队一行51人,由师参谋长彭雄、8旅旅长田守尧率领,由苏北盐阜区乘船渡海,计划到赣榆县柘汪港口登陆转赴延安。船行至赣榆县小沙村东部海面时,与日寇巡逻艇遭遇,血战竞日。后在八路军滨海警备团和当地军民接应下,大部登陆上岸,但干部队中彭雄、田守尧等5位团以上干部和干事、警卫员16人和船工水手28人壮烈牺牲。是役因发生在小沙村以东海面,故史称"小沙东海战"。1943年7月7日,滨海区抗日军民决定将临时安葬在赣榆县芦阳区的彭雄等16位新四军烈士集体迁葬马鞍山,修建"小沙东海战烈士冢",28位水手、船工分别安葬在陵园西墓区。
小沙东海战烈士冢是一座园形石砌公墓,直径10余米,墓前为三联式长碑,上有瓦屋脊状碑帽。中碑碑堂高3.1米,宽0.75米,上题"小沙东海战烈士冢";两侧碑堂高2.1米,宽0.70米。东碑为新四军军长陈毅的题词:"浩气长存"。西碑为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的题词:“英灵千秋"。均为武中奇书丹。
1944年7月7日,中共滨海区委员会、滨海军区在马鞍山上隆重召开5000多人的纪念大会,悼念为国捐躯的符竹庭、彭雄、田守尧和国际友人汉斯.希伯、金野博等抗日烈士。马鞍山因此更名为抗日山,陵园称为抗日山烈士陵园。
新中国成立后,已在江苏省国画院、中国书协江苏分会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武中奇同志仍然十分关心抗日山烈士陵园的建设。1973年11月,抗日山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建成,武中奇欣然命笔,题写馆名。
1991年清明节前,赣榆县人民政府决定在抗日山上为1944年春在滨海抗日战场上壮烈牺牲的日本反战同盟滨海支部长金野博同志建立纪念碑。已经耄耋之年的武中奇老人听说是为抗日烈士建碑,不顾年老体弱,慨然命笔,题写碑文:"日本国友人金野博同志纪念碑",下款署:"赣榆县人民政府一九九一年四月立”。
2001年,抗日山烈士陵园建园六十周年改扩建委员会决定兴建碑廊,年已95岁高龄的武中奇老先生虽然不再挥毫泼墨,但仍十分关心抗日山烈士陵园的建设,同意将墨宝"军魂"在抗日山上勒石立碣。矗立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第二坡段碑廊前巨石上的"军魂"两个大字,气势浑厚,苍劲挺拔,刚健质朴,雄伟峻岩。"军魂",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造,是抗日山烈士陵园的精神高地;正是"军魂",使武中奇老先生与抗日山烈士陵园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翰墨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