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16日,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晴携女儿、中央戏剧学院京剧系学生李雯迪上演2019晴韵凝香·迎新春京剧晚会,这一新颖的表演形式让不少戏迷表示期待。“对于京剧,我一直怀有敬畏之心。”接受记者采访的李晴说。
母女同台“飙戏”
14日上午,经十路的一间排练厅内,京剧唱词此起彼伏,二胡声不绝于耳。国家一级演员李晴,中央戏剧学院京剧系学生李雯迪、也就是李晴的女儿正在紧张地排练。15日与16日,母女俩将在京剧晚会中上演《状元媒》《坐宫》《诗文会》《穆柯寨》等节目。
“小时候送她学习钢琴、芭蕾、京胡,没想到最后她跟我一样,从西洋乐器的学习转向京剧学习。有时候,我在家里唱一段,她就跟着唱起来了,我都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学的。”李晴谈到女儿如何学习京剧的时候表示。
李雯迪成长一直备受梨园前辈以及戏迷观众的关注,她的唱念做打俱佳,嗓音宽厚圆润、甜美明亮,扮相可俊美可端庄。“我从小就看妈妈表演,在这种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京剧。我觉得,京剧很酷,很好看。”今年在中戏上大二的李雯迪有些害羞。
“平时每天练功四个小时,为了筹备这次晚会,练功的时间就更长了。其实,练起来并不会觉得时间过得快慢,因为自己投入进去了。未来,我希望自己好好学戏,一直学京剧、演京剧。”李雯迪告诉记者。
“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实践,可以让舞台上摔打和系统学习相得益彰。”李晴表示,几出戏有文有武,可能会有助于李雯迪在表演中感知到自己的不足,而她自身也能更好地扮演好女儿京剧表演“把关人”的角色。
实际上,此次母女同台“飙戏”,除了京剧新生力量李雯迪的京剧表演的实践和汇报外,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晴更令戏迷期待。
为京剧,颠覆自己
提起李晴的京剧生涯,还要从幼时那颗小小的京剧种子说起。
“教我学习西洋乐器的老师是省京剧院的老师,所以最早接触的是样板戏,对音乐、旋律都很熟悉。”李晴告诉记者,真正喜欢上京剧是因为传统戏恢复后看的一出《杨门女将》,华丽的京剧服饰、极具美感的声腔、精致的妆容瞬间抓住了她的心。
“对京剧有兴趣,就想去听。当时高考备考的日子里,晚上回到房间锁上门,拿着半导体放在耳边偷偷听。”李晴笑称,那时候已经能唱二十多个小段了。1981年,向往京剧的李晴坚定地报考了山东省戏曲学校。可走上这条路,并且坚持走下去却不是那么容易。“我母亲喜欢京剧,她支持我的选择。可父亲认为上大学才能有好的出路。为了上艺校,我们还有段时间一直在‘僵持’。”
李晴在艺校跟随京剧老师们学习《断桥》《贵妃醉酒》等剧目,在唱、念、做、打等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十七岁开始练习京剧的基本功,受太多苦,但我不告诉家人,也完全没有想过退缩,就只想着哪里不好就练哪里。”李晴说。
这对李晴来说是身体体能的一个挑战,可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1985年,我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到济南市京剧院。当时团的演出有三分之二都在农村,吃住条件很差,甚至在稻草上铺铺盖卷就睡,一巡演就是数月。这是我从未经历的生活状态。”话锋一转,李晴告诉记者,即使条件不好,但对她来说也是其乐无穷。
为京剧半夜偷听、为京剧和父亲僵持、为京剧挑战体能、为京剧颠覆生活……李晴为了喜爱的京剧,一直在坚持。“我也不知道当时怎么有那么大毅力克服困难,现在想或许就是对京剧的爱。”
认定京剧,一直前进
1987年,李晴拜张派著名传人薛亚萍为师,学习张派《望江亭》《状元媒》《秦香莲》《诗文会》等名剧。“小时候,薛老师就从一个身段、一个动作开始传授,一字一句地抠戏,为我夯实了京剧基础。重要的是,老师让我对京剧有了更深的认知。”李晴说。
2004年,李晴主演新编历史京剧《李清照》,2011年,李晴凭借《李清照》中宽厚明亮的嗓音,端庄的扮相、大气的台风、传神的表演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这部戏成为李晴艺术生涯的重要节点。“《李清照》从她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写起,历经恬适安逸的青年时期,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中年时期,直到悲凉凄惨的老年漂泊生活。重要的是,这出戏要求我不仅演青衣,还要有花旦和老旦的特点。”跨行当的表演让李晴“压力山大”。
到李清照故居找感觉,读李清照诗词评传,感受角色的人生快意和低谷,感受角色对人生所爱的舍弃等等。正是李晴对京剧、对角色的敬畏,她打造了一个让观众动容的李清照。“同时,对于李清照的舞台表演需要我进入角色和情景。这时候,京剧的所有技巧都要为人物服务。”李晴表示,只有让观众入戏,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情绪和心境,才算表演成功。
“李清照与我是有相似之处的,她在经历人世浮沉后仍旧完成《金石录》,这说明她平静到极点的心态以及对事业坚定的坚持,这正如我对所喜爱的京剧的坚持和敬畏。”李晴说。
“认定京剧,心存敬畏,一直前进。”李晴告诉记者。